可能会有很多人问,开国上将不是57位吗?怎么变成55位了。是的没错,开国上将一共是57位,但是1955年只授予了55位,还有两位分别是1956年和1958年补授的,一位是王建安,一位是李聚奎,今天要讲的就是王建安。
王建安出生于湖北的乡村,虽生活艰难,但他仍然坚持自学书本知识,成为了一位在文学方面有所造诣的人才,因此在参军后,多被任职为政委、参谋工作。从一位普通士兵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军事天才,他成功的秘诀就是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”。
1927年,王建安参加黄麻起义,正式开启他的军旅生活。随后的十年中,他的名字与鄂豫皖根据地紧紧相连,他曾在反围剿战争中战胜敌人,让根据地逐渐的稳固,更在长征中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,把军队带出濒临灭亡的边缘,成功与大部队会师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王建安作为鲁中军区司令员,在紧急时刻能做到临危不乱,用智谋保住我方实力。一次战斗中,日军在找到我军藏身地点后,率远胜于王建安所在部队的兵力前来围剿,王建安甚至一枪未发,就将全员带出敌人包围圈。整个过程被一德国战线记者记录并发表,在文章中他多次称赞王建安指挥得当、出奇制胜有大将风范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王建安参加过许多著名战役,其中最知名的当属三大战役。王建安隶属三野第七兵团,作为兵团司令员,他奉命参加渡江战役,是第一个登上南岸的部队,歼敌万余人,为解放杭州等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1952年,王建安忍着疾病伤痛入朝作战,甚至还成为谈判人员之一,让美军在谈判中多次吃瘪,为战争获胜做出重要贡献。也是这次谈判之后,王建安因为身体病情严重,短时间退出历史舞台,也是因为这场重病耽误了不少重要事情。
王建安对敌人杀伐果决,但对友人有君子的气度。在解放战争中,上级让他配合许世友共同指挥,但因为性格、习惯等原因,两人之间谁都不服谁。出于考虑,上级特意和王建安聊了一整晚。但实际证明两人都是颇有风度的英雄,大敌当前面前没有私怨,在两人的配合下我军最终大获全胜。
王建安在生活中严肃简朴,在其病情好转后,被任命为纪律委员,监督纪律问题,在任职期间他不畏强权,敢于指正问题。在巡查过程中的衣食住行,他都按照普通干部的规格置办,多次制止下属铺张浪费。
在私下里,王建安品行高洁,能设身处地为百姓考虑。有一次一位村民知道这位传奇上将要来自己村视察,兴高采烈的准备将自己攒的鸡蛋拿出来,煮给王建安吃,王建安知道以后急忙制止,温柔地对他说:不要搞特殊,我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。
王建安的军旅生活可谓是战功赫赫,在生活中又是一位负责真诚的好干部,因此在上将军衔授予时,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是一件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。一方面有人猜测,是因为王建安在授予军衔那段时间旧疾复发,无法前来授衔,所以暂时没有他的名字。
不同于叶帅和刘帅的不到场授衔,王建安当时是比较病重,在考虑到其身体恢复程度以及日后是否还能参加工作的原因,所以暂停了对王建安的授衔。后来王建安情况好转,所以在次年开春就将其军衔给补上。
其实原本王建安是原定中将的,评衔小组也经过了多次讨论,在争不出结果后便请示罗帅。罗帅综合考虑后,认为以王建安的资历的确是上将了,授予中将的确有些埋没人才。又考虑到王建安的身体健康原因,所以罗帅回了一句:“那就不评了,等等再看吧。”于是次年1月王建安被补授上将。
王建安授上将其实是很正确的,毕竟也是正兵团级别。按照55式军衔评选规定,正兵团级对应的就是上将。
王建安一身战场中留下的“军功章”,换来了一个上将荣耀头衔,但在这位英雄看来这些都不过是过眼烟云。逐渐富强的中国,于他而言就是最值得自豪的荣耀。历史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为国付出的英雄,这位军政天才永远会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。
参考文献:《开国将军轶事:大将上将篇》 李聚奎罗帅军衔上将王建安发布于:河南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